一文读懂SBC在自粘保护膜领域应用
来源:UTPE弹性体门户发布时间:2021-01-25关注度:18377次
自粘保护膜是用于物品表面暂时保护的一种粘性薄膜,具有易贴、易揭,不污染被保护表面等特点。
SBC与聚烯烃共挤形成自粘性复合膜,用来防止受保护产品表面在运送、装配或加工过程中受到损害或污染,无需使用粘着剂,可替代涂布法保护膜,节能环保。
自粘膜可采用两层、三层或多层共挤,利用流延与吹膜等工艺进行生产加工。自粘膜一般分为解卷层、中间层与胶粘层,结构如下:
典型自粘保护膜包含三层结构(A+B+C),总厚50--70微米。
A层---粘性层,一般5--10微米厚;
B层---芯层(PE/PP),一般40--50微米厚;
C层---外层(PP、HDPE、LDPE、LLDPE或者LDPE/HDPE混合),一般5--10微米厚,该层可含防粘连剂。
外层中HDPE或PP和防粘连剂的使用会对膜卷的开卷有帮助。
粘性层材料
粘性层由主体树脂、增黏树脂和添加剂组成。
常用主体树脂有SBC、EVA和乙烯-α烯烃共聚物(POE)等。
增粘树脂主要有石油树脂、松香树脂、萜烯树脂及其改性物、低分子量聚异丁烯、低分子量聚丁烯和低分子质量聚异戊二烯等。
添加剂常有剥离力稳定剂、防老剂;
剥离力稳定剂:被保护面贴上表面保护膜后,随着时间的推移,在高温、冷流和其他老化因素作用下,剥离力有不同程度的上升,严重会出现难揭和掉胶等问题。常用有长链烷基酰胺类、聚乙烯亚胺衍生物、长链烷基盐类、聚乙二醇、有机硅弹性体、磷酸酯。
防老剂:为改进共挤保护膜耐老化性能,常加人抗氧剂和紫外线吸收剂。抗氧剂常用牌号1010、168,用量为0.5-1份;紫外线吸收剂常用牌号有UV531 、UV327,用量为0-1份。
一种低解卷力聚乙烯低粘保护膜
结构 |
原料 |
质量份 |
|
LDPE、LLDPE |
60-70 |
表层 |
PE蜡 |
2-4 |
|
有机硅改性聚烯烃 |
4-8 |
|
丙烯基弹性体 |
10-20 |
芯层 |
POE |
5-10 |
|
LLDPE、LDPE |
30-80 |
|
POE |
10-30 |
自粘层 |
SEBS |
30-60 |
|
增粘树脂 |
10-50 |
自粘膜加工
工业化生产方式有两种:涂布和共挤。涂布法产品包括溶剂型、乳液型、热熔型和射线固化型,其中溶剂型占比最大,存在污染环境和生产成本较高问题。
共挤法利用共挤复合设备(包括吹塑和流延工艺)将粘性层和基材层同步挤出,复合成表面保护膜的一种生产工艺。
上吹薄膜设备
流延薄膜设备
吹塑法在各组分熔体指数较低、保护膜黏性较小条件下适用。一般把粘性层设置在内层,在生产过程中需加强冷却以使吹胀薄膜温度在叠合前降至50℃以下,流延法适用范围较宽,在大部分条件下的适用性能都较好,但生产设备的价格较高。
保护膜市场情况
保护膜起初集中在美国等发达国家,较亚洲地区更早进入产品表面保护要求。
我国大概在90年代才开始涉及保护膜,开始以涂胶膜为主,自粘膜发展较晚,2000年以后才有所涉及。
目前国内主要分布在广东深圳、东莞,及浙江和江苏部分地区,其中以深圳地区最多,占据近80%厂商和产量份额。
目前保护膜可应用在金属产品表面、涂层金属产品表面、塑料产品表面、汽车产品表面、电子产品表面、标牌产品表面、型材产品表面等。